“宫颈糜烂”是宫颈“烂”了吗?
更新时间:2022-08-03 20:06:40

  宫颈糜烂是妇科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诊断术语, 多少年来,“宫颈糜烂” 一直被认为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甚至作为宫颈癌前病变去处理。因此困扰着很多女性。近几年医学界已经明确:“宫颈糜烂” 不是病。 应该属于宫颈生理变化。所以废弃了“宫颈糜烂”这一让女性恐怖担心的不恰当的术语。改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但由于长期习惯成自然,也有很多医师思想未转变过来,仍然将“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称其为“宫颈糜烂”,主张用药干预。

  更有甚者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在国营、部队、武警等医院承包的个体妇科诊室,只为经济利益考虑,对其大做文章,将“宫颈糜烂”说的十分可怕,使妇女对“宫颈糜烂”更加恐慌。所以就接受了给予激光、冷冻、微波、电烙等各种物理治疗,甚至还包括利普(Leep)刀治疗宫颈疾病。这些错误治疗不仅给健康女性带来身体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还带来相当严重的副作用。年轻、尚未生育的妇女如果用这些物理方法治疗,可使宫口粘连不孕,甚至未来妊娠出现“流产或早产”!所谓“宫颈糜烂”的本质是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的生理现象,不是疾病,不需治疗。近代研究证明,宫颈糜烂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宫颈使鳞、柱交界异位。

  宫颈主要有两种细胞,一是鳞状上皮细胞,像鱼鳞一样覆盖在表面看起来很光滑,一是柱状上皮细胞,就像立柱一样,立在宫颈表面显的发红。因为受雌激素的影响,颈管的柱状上皮增生,从宫颈口向外移覆盖了鳞状上皮,使该部位的组织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后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表面凹凸不平而呈颗粒状。根据柱状上皮增生外移的面积大小,在临床上分为“宫颈糜烂”Ⅰ度、Ⅱ度、Ⅲ度。由于柱状上皮外移与鳞状上皮之间形成了鳞柱交界。鳞柱交界可随雌激素的变化而移动。如新生儿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可引起新生儿宫颈柱状上皮外移,称为先天性宫颈糜烂;妊娠期、以及口服避孕药可致鳞柱交界外移,称为生理性宫颈糜烂; 青春期后,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增加,刺激柱状上皮增生使原始鳞柱交界外移至宫颈阴道部,所以,整个宫颈被外移的柱状细胞覆盖,形成了所谓的“宫颈糜烂Ⅲ度”。绝经后随雌激素水平下降,鳞柱交界又退回宫颈管。更年期后很少见到“宫颈糜烂”。

  取消“宫颈糜烂”这一术语,并不意味着取消这一临床现象。对这一常见的临床现象如何处理? 由于外移的柱状上皮,以及转化区在形成过程中,柱状上皮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合并感染。首先,应行宫颈细胞学筛查,有条件者可行HPV检测,根据筛查结果决定是否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排除CIN及宫颈癌。对充血、水肿明显者,尤其是触之易出血,宫颈管有脓性分泌物者,需注意有无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感染。此外,需注意有无黏液脓性宫颈管炎的可能。近年来,黏液脓性宫颈管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宫颈管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中性粒细胞30/高倍视野,对诊断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