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2-08-03 18:35:38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 positional vertigo,BPPV)于l921年由Barany首次提出,Dix和Ha1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

  BPPV~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 J,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 J。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alpi~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1、BPPV的概念及属性

  眩晕为突发性的但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翻滚或飘移感,系前庭半规管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运动性幻觉 J。常反复突发,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带来较大影响。真正的眩晕(曾称“真性眩晕”)在发生机制中前庭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与小脑、视觉和深感觉有关。根据病变部位,眩晕可进一步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占80% ,由内耳或听神经病变引起)和前庭中枢性眩晕(占20% ,由前庭神经核或脑部病变引起。

  BPPV是由一定的头位诱发的、持续时间短于30 S的剧烈眩晕,多伴有眼球震颤,但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周内消退,少数可复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7~64)/10万。BPPV病例占眩晕病例的20% ~50%不等 。在美国,约半数70岁以上的老人至少有过1次BPPV_4 J。

  2、发病机制和分类

  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导致两侧前庭功能平衡失调为其主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大部分患者耳石脱落的原因不明(可能与前庭老化有关),为特发性(原发性)BPPV;另一部分继发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Meniere病、内耳手术后或使用耳毒性药物后等,为症状性(继发性)BPPV J。德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及其他作者的研究均证实,高龄、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卒中可能是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 。

  l969年Schnknecht发现,生前患BPPV者死后颞骨切片病理检查可见半规管壶腹嵴嗜碱性颗粒沉积,可能源自退变的椭圆囊斑。由于耳石沉积增加了壶腹嵴对重的敏感性,头位改变时可诱发眩晕和眼球震颤,故由此提出了“嵴顶结石症”假说。

  Hall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结石”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耳石脱落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部,游离的耳石受重力作用在内淋巴中移动,因其密度大于内淋巴而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发生移位刺激前庭神经,从而产生眩晕和眼球震颤等症状。1980年Epleyl6 进一步对其做出解释,认为后半规管长臂内淋巴中存在一些微细的飘浮物,当头位移动至激发位(悬头位)时,后半规管成为垂直方向,壶腹嵴位于上方,微粒受重力作用向离壶腹的方向牵引内淋巴,为了克服嵴顶的弹性和半规管内淋巴的惯性,嵴顶和内淋巴需经数秒后才发生移位,这一时间为眼球震颤的潜伏期,眼球震颤的快相则向位置在下方的耳。当微粒移动至半规管较水平的位置时,运动停止,对内淋巴的牵引力亦终止,弹性使嵴顶回至中间位,眼球震颤消失,这段时间为眼球震颤的持续期。反复处于激发位可使微粒分散,内淋巴压降至低于嵴顶的弹性回缩力,嵴顶不再发生偏移,眼球震颤消失。恢复直立位时,微粒的重力作用与悬头位相反,诱发出反向旋转性眼球震颤。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时内淋巴腔中可见浮游微粒,支持此学说 。

  临床上根据受累半规管将BPPV分为4种类型:后半规管BPPv(posterior canal BPPV,PC.BPPV;最多见)、水平半规管BPPV(Horizontal canal BPPV,HC―BPPV;较多见)、前半规管BPPV(superior canalBPPV,SC-BPPV;罕见)和混合型BPPV(2个或2个以上半规管同时受累)。HC―BPPV常可根据半规管中结石的脱落部位进一步分为嵴顶结石症(cupulo.1ithiasis)和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一项l 692例多中心研究显示PC―BPPV占60.9%,HC―BPPV占31.9% ,SC―BPPV 占2.2% ,混合型占5.0%E s J。Damman等 对其10年诊治的BPPV进行分析发现,PC―BPPV 占72.16% ,HC―BPPV占21.48% (其中77%为管结石症,23%为嵴顶结石症),SC.BPPV占3.33% ,混合型占3.03% 。

  3、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般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多发,右侧半规管受累较多见。对3 426例PC―BPPV的研究表明,右:左为1.41,可能与人们多习惯于右侧睡眠有关 10 3。Damrnan等 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右侧为57%,左侧为38%,双侧为5%。德国一项大规模流行病调查显示,BPPV占人口的8% ,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仅8%得到正确治疗,终身患病率为2.4% ,年发病率为0.6% 。

  BPPV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重脚轻、平衡失调,可伴有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几乎毫无例外地由头部发生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位置改变引起,最常为起床、翻身、抬头、洗头和低头时诱发。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特定头位(可有数秒短潜伏期)诱发复发性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仅数秒,真正的眩晕时间最长不超过l min(但部分患者会将眩晕时间说得较长,应注意甄别)。检查可见旋转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眩晕和眼球震颤具有以下特点:潜伏期短(头位变化l~5 S后出现眼球震颤)、持续时间短。

相关文章

2024-05-10

2024-05-10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