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幼儿好奇心的苗
更新时间:2024-04-27 21:02:19

  呵护幼儿好奇心的苗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3-02-23 15:360~6岁的孩子有好奇心的苗,如果太强制要求标準答案,就把苗压下来了。亲师带孩子学习,就像搭一座鹰架,让孩子顺著引导往前走,成就感若得到满足,他就会不断去学习。

  跟孩子一起工作的乐趣,在於十个孩子有十种不同的想法,去追溯这些想法源头的过程裡,你自然会提醒自己,永远记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把心和眼界打开,从心理学的认知发展领域转而致力于幼儿教育改革,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副教授幸曼玲始终感谢孩子们,让她仍鲜活的感受到生命的可爱。 教育部在民国七十六年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可算是国内幼儿教育的起步阶段。这二十几年来,幸曼玲观察到幼教界蓬勃的发展,台湾幼教领域的师资培育与评鑑制度,近年来更成为亚洲各国(包括日本与新加坡)效法的目标,但至今我们的幼稚园和托儿所,却还在使用七十六年的旧课纲,明显跟不上时代需求。 为此,民国九十五年教育部国教司委託幼教领域专家,组成幼儿园教保活动与课程大纲研编小组,从幼儿的成长需求出发,重新规划学习蓝图。负责规划总纲领域的幸曼玲指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呵护孩子好奇心的苗,保留他们好问、爱探险的特质。面对新课纲,幸曼玲建议家长,多帮助孩子扩展各种经验,做他们的好朋友,就是最好的帮助。

  按照新的课纲精神,幼儿教育不是国小教育的准备教育,不需要全部以国小教育的内容为核心。2~6岁这个阶段的幼儿有他们独特的任务需要被启动,有独特的需要要被关注。幼儿教育有其主体性,可是我们也重视跟国小的衔接。国小教育是正式的义务教育,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跟技能,所以一般人的观念觉得,上学就要学东西、学知识,学具体的东西。比如说写字、看书、算术、自然科学等。受了国小教育的影响,多数人大概以为进学校就是要学这些,但是忽略了幼儿教育和国小教育的不同。

  2~6岁:踏出家庭大挑战

  幼儿教育这个阶段,在儿童教育及照顾法草案中关注的是2~6岁的幼儿。也就是说我们要先确定2~6岁的孩子要的东西是什麼。对这个阶段的小孩而言,最重要的学习是像从家庭到学校环境上转换的适应,要学的是如何跟不同的人相处。

  许多刚进学校两岁的幼儿,第一个经验是哭得半死,因为到了陌生的环境,他们很害怕。等到情绪稳定后,才学著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工作、游玩,协商怎样分享玩具等。 常常可以看到两岁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其实愣愣的,但是他都在观察。要去适应新的感觉需要有一个健全的身心,才会有勇气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这是两岁很重要的学习。

  等到三岁比较熟悉群体生活后,他开始很容易跟人家玩在一起,社会性开始比较明显。此时更重要的是发展语文能力,怎样用完整的句子跟人家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跟人家沟通自己想要的,听懂别人要的东西是什么。每个年龄的认知会愈来愈丰富。

  呵护幼儿好奇心的苗(2)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3-02-23 15:36 

  新的课纲比较关注这个年龄层的孩子要学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可能不同於家长过去经验,做一些和小学教育比较接近、关于知识的学习;幼儿园阶段,我们要学的东西应该先从心理层面开始著手。

  幼儿该有的六大关键能力

  新的课纲关注幼儿的身体动作、社会、情绪、语文、美感与认知六大领域的成长。 身体动作方面,学习怎么样去控制大肌肉、小肌肉,学会稳定和平衡。 社会性是学习跟人家相处,怎样去帮助别人、去觉察别人的需要、遵守社会规范。 情绪方面是学习如何面对跟人相处时可能產生的情绪挫折。比如小朋友都喜欢竞争的游戏,但是都怕输,赢的人很得意,输的人就很生气。我们应该要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把情绪拉出来看,分析赢和输感觉怎麼样?为什么会不高兴?

  语文能力一方面是学习用语文表达沟通,一方面是要去面对环境中出现的文本。比如说看到墙上贴一张图画书的海报,就是一种文本。那上面写爱吃青菜的鳄鱼,小朋友开始去观察,老师引导说这是鳄鱼。透过经常接触,他其实也在学认字。

  美感是艺术领域,任何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对孩子来讲就是面对这个社会文化的接收跟回应。刚刚说爱吃青菜的鳄鱼,海报上鳄鱼为什麼长那个样子,我们去欣赏一下,鳄鱼嘴巴张这么大,为什么他戴围巾,围巾是哪个顏色,这些都是文化的接收。接受刺激创作后不是直接把作品带回家,而是大家进一步相互分享感觉怎麼样。认知的部分,我们著重在科学性思考跟数学上面。科学认知是著重观察、整理资料,然后在心裡形成假设、修正假设,最后去解决问题的历程。

  不必急著学数学和英文

  对家长来讲,学数学和英文很具体,这些东西会跟未来的学业成就有关係,家长当然关心。可是我们更需要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发展。小朋友本质是如何,当他要从幼儿变成一个人,有各方面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是隐而未见的,却也是在我们大人经验裡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希望凸显这个概念:学具体的东西不是问题,因为他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学,不急著在幼稚园的阶段学。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培养他跟外在环境互动的热情,他愿意去探索,喜欢跟人互动,对周遭环境有兴趣。有些家长会说,这些东西我的小朋友天生就有,不需要培养。小孩子生下就喜欢问问题没错。可是我们如果给他沉重的负担,太早给他这些知识,如果知识对他没有意义的话,很容易因噎废食。然后他可能就此丧失了观察周遭环境的兴趣,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呵护幼儿好奇心的苗(3)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3-02-23 15:36 

  教太多反而限制学习能力

  旧课纲是1978年、幼儿教育刚起步的时候颁布。那时许多人认为应该早一点让孩子学小学的东西,对幼儿教育的理念并没有那麼健全。那时候幼儿园的教室空间很小,也就是传统的排排坐、吃果果,很制式化的发展。

  幼儿教育将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因为私人经营者的加入变得非常蓬勃,幼教因而发展出多元的模式,同时也观察到怎样做对孩子的学习是最好的。其实就是给孩子机会,因为孩子的能力是无限的。

  老师有没有规划适当的情境,有没有给那这个机会,现在多数状况还是处处限制著。因为当你不断的教孩子,孩子就跟著你;小朋友有能力跟著你,可是他自己学习的能力却因缺乏挑战而被限制住。

  老师最重要的能力在於,有没有办法去看到孩子的可能性,然后再给他更进一步适当的引导力量,让他有表现的机会。在现有的能力之上再给孩子增加一点点的要求,他就会往上走。这学习的过程就像搭一座鹰架,让孩子顺著引导往前走,成就感得到满足的话,他就会不断的去学习。

  我们希望幼儿拥有这种学习的模式。这样,终身学习的动力就会一直持续著。而不是被动接受很多资讯。孩子回家看电视就是被动接收资讯,这样慢慢变得很少主动探索,很少解决问题。生命力找不到得以展现的舞台。

  家长其实不是很清楚教保人员的专业在哪裡,照顾小孩嘛,好像不需要什麼专业。对家长来讲,安全当然是最重要,然后对孩子态度亲切、照顾生活起居也是基本要件。家长有时候不见得是不愿意选择好的园所,而是他们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好的教保人员有能力跟家长沟通,告诉家长孩子真正的需求何在。如果家长要老师能够看到孩子的能力在哪裡,提供什麼样适当的鹰架让他可以更往前进,就必须选择有更多专业和判断力的幼儿园老师。

  2~6岁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现在公私立的幼儿园比例大约三比七,大部分私立幼儿园会依照父母要求,也就是说其实是父母在影响老师,因此多数幼儿园会用幼教社的教材引导学习。许多家长甚至希望幼儿教育也跟小学一样有统一的课本。幼教社编辑的教材不是不用心,可是要学习的东西放在平面的簿本上,小朋友又不认识字,只能跟著老师的指令,来!大家算一下这边有几颗苹果,然后连连看,对孩子来讲只是听懂指令做动作而已,没有真正的学习。

  呵护幼儿好奇心的苗(4)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3-02-23 15:36 

  当老师说数圈圈,他可能会想圈圈裡面的正方形是什麼,脑中还在想,老师就一直叫他专心数,如果他不做,老师就会来说为什麼你不听话?你不乖,你在做什麼?容易把他原来很灵敏的观察判断能力统统关掉。

  我们满怕不要输在起跑点这句话,因为家长看了就担心,担心的面向却是他们会不会英语、注音符号等具体的学科能力,我们期望家长能更了解幼儿真正的发展需求,然后帮他们选择合宜的幼儿园。如果大多数家长的观念可以改变,是有能力影响幼儿园的走向。

  很多家长可以慢慢接受,幼儿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快乐、探索和增加生活经验。不要这麼早就要求他们写字、学英文,这些东西早教早学并不见得好,反而会提早让他的胃口变坏。能够帮孩子学习的东西,是对他有意义的东西,其实就是他生活周遭的事情。像我因为参与课纲实验计画,经常去花莲的幼儿园,我们发现火车这件事情对花莲的孩子,跟对台北的孩子意义完全不一样。

  花莲孩子很小就知道莒光号、自强号,他们也能够辨认一些火车标誌,甚至可以读懂一张火车票根。因为他们会主动去学生活中的东西,这张是从哪裡坐到哪裡,几号车厢,几点出发几点到,他们都会去研读讯息。可是对台北孩子来说,也许到了国中都不知道火车有时刻表,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只有捷运。这差异其实蛮大的。可是我们的重点不在说谁知道火车的标誌是什麼,自强号长什麼样子,而是说他会去主动关心生活周遭的事情,在脑袋裡面形成意念。

  我们希望教材能取自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引导孩子的能力,比如说读符号的能力,或者找到标誌、知道自己方向,判断哪裡是逃生口这些能力。你去搭火车要排队,买票要排队,排队的时候告诉孩子,为什麼要排队,有什麼好处。教保人员跟著孩子的生活经验走,就能找到适合教材。

  家长要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现在研拟的这套课纲主要理论基础是根据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讲的是人的主体性,小孩以过去经验为基础,跟人也跟环境互动,整合之后重新產出自己的想法。

  认知科学发展后,比较强调孩子的脑袋经验整合起来的能力,环境提供哪些刺激帮助整合。其实,家长只要提供孩子多方的经验就够了。幼稚园的孩子有好奇心的小苗,好问、爱探险,如果太强制要求标準答案,强制要学什麼东西,就把苗压下来了。希望家长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好奇的苗可以长大、长得壮,变成他自己,接纳孩子的想法,接纳他们的探索方式。多跟孩子聊天,当孩子的好朋友。 家长提供多元经验,培养阅读的习惯,生活中可体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呵护幼儿好奇心的苗(5)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3-02-23 15:36 

  家长不需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喜欢自然探索的家长就带孩子去大自然,不见得勉强孩子一定要去美术馆或博物馆。当然家长本身也要有热情。希望家长为孩子安排有稳定性的生活节奏,在有限条件下儘可能提供经验,我觉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