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异物的治疗进展
更新时间:2022-08-03 18:38:28

  外伤性颅内异物是指由于外伤导致开放性颅脑损伤,使碎骨片、金属异物存留颅内,伤道内还可带入头发、泥沙、布屑等而并发感染,除致伤物直接带入异物外,致伤时形成暂时空腔,在其脉动过程中形成的伤道负压吸引作用,也可将创口附近的异物吸入。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而处理困难的疾病。外伤性颅内异物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手术适应证有:

  (1)1.0 cm以上的异物。

  (2)位于非功能区易于摘出,手术创伤及危险较小。

  (3)造成临床症状,如导致颅内感染者或引起顽固性癫痫。但对一些特殊功能区及伤后时间较长的异物,其周围已形成包裹性粘连,而且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异物过小,以保守治疗为主,可不行手术治疗。如果异物存留时间较长,位置较深,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癫痫发作药物可以控制,无感染等征象,手术风险大或术后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可能性较大者,亦不建议手术取出异物。

  但一般认为木质等有机异物滋生细菌可能性大,如伤后时间不长,位置表浅,可考虑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基础上将异物取出。

  术前

  术前预判异物性质,尤其是区分磁性与非磁性物对于决定选取何种手术方式至关重要。常见异物有金属、玻璃、木质物等。金属密度较高且伴随伪影,很容易发现,采用骨窗位可减轻伪影对异物位置的干扰;玻璃因其成分致密,吸收射线多,故也呈高密度,伪影稍轻;植物性异物的表现形式多样,因其本身干燥、潮湿,或在脑内受血液、脑脊液、脓液浸泡的影响,密度可类似脂肪、水或软组织,甚至更高。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因木条密度较高,被误诊为玻璃;有些患者玻璃伪影明显,被误为金属。所以应详细询问病史,并留意外在伤口,尤其怀疑非金属异物时,必要时加用MRI检查或超声检查。但行MRI检查前应明确无顺磁性金属异物。

  术后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观察肢体活动及癫痫发作情况,保持脑部引流管及导尿管的的通畅。由于颅内异物的部位及脑损伤的程度各异,手术后患者清醒时间不同,根据入院时意识状态,术后6h后意识未逐渐好转时应及时通知医师,协助判断是否继发颅内出血或严重脑水肿。麻醉过后,患者意识恢复过程中会出现昏迷迁延、烦躁等,应及时做出病情判断,及时处理。

  呼吸道管理

  手术后麻醉苏醒期应用人工气道辅助通气,恢复自主呼吸后予吸氧,床旁备好吸引装置,因为全身麻醉术后常发生呕吐现象,或者颅高压所致,需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吸痰时动作轻柔、快速。

  拔除气管插管后予以每天雾化吸入3-6次。开放性颅脑损伤由于硬脑膜破裂、脑实质挫碎及异物存留,更易导致癫痫,癫痫发作时更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发作时头偏向一侧,尽量拉伸气道加大吸氧流量。

  颅内感染

  临床上患者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高热及心率快、呼吸促,出现症状及时进行处理。高热时通常应用物理降温,在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可使用控温毯,在特殊物理降温时,观察患者有否出现寒战、躁动不安、肌肉紧张、皮肤起鸡皮疙瘩,监测体温,每小时记录一次。行腰椎穿刺术,严格无菌下注入药物,术后去枕平卧6h,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或渗液。

  外伤性颅内异物伤情可简单可复杂,可能创口很小,病情的观察会疏忽。手术前应明确异物的性质、大小,颅内异物与颅骨关系位置,与静脉窦关系位置,与脑组织功能区、非功能区关系位置,以及与眼球及球后组织关系位置。手术前利用CT或X线定位对于外伤性颅内异物的治疗方法是较有效的。

  术中使用C形臂X线机及超声定位,进行开颅异物取出手术是一种治疗颅内异物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手术中剔除或拔除异物时,尽可能减少损伤。异物取出后反复清理冲洗,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感染机会。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颅脑创伤造成的脑组织、重要血管等损伤程度及感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