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炎症性肠病,必须定期随访
更新时间:2022-08-03 18:36:08

  有人把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比作“绿色癌症”,因其90%以上不会致死,但难以根治。

  炎症性肠病“难根治”,还跟“癌症”沾边,不禁让很多患者惊慌失措,甚至感到绝望。但实际上,炎症性肠病就跟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是一个慢性病,只不过,它更需要长期密切的管理。

  在5月19日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大型义诊宣讲活动上,该院消化科主任高翔教授告诉广东站记者,炎症性肠病只要积极地规范治疗,并定期密切随访,患者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它并没有想象中的“绿色癌症”那么恐怖。

  病人首先要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应该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懂得如何跟医生一起管理这个病,因为炎症性肠病的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也可继发严重并发症,如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和梗阻、消化道大出血、急性穿孔,甚至癌变。

  “尤其是你越不理它(不管理它),疾病的进展可能越快,发生肠狭窄、肠穿孔的机会就越大”,高主任强调。相反,当我们一直很用心地管理它、做好随访,发现有炎症活动时及时调整用药,尽快恢复缓解或维持缓解,患者的症状会减轻,出现并发症的机会减少,总体生活质量就会提高。

  当炎症性肠病出现炎症活动时,生物制剂能迅速控制炎症活动、加快病情缓解,但好药也绝非万灵丹。高主任指出,“也有40%左右的患者用生物制剂无效或效果不好,而且,也有一些患者使用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耐药”。

  此时怎么办?

  高主任给出的答案是“仍可以选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激素+免疫抑制剂,部分患者仍可获得病情的控制与缓解,只是比例相对少一些”。

  事实上,生物制剂并非所有炎症性肠病的首选用药。“当中既有病情的考虑,也有国情的考虑”,高主任如是说。

  生物制剂比较贵,且不纳入医保报销,一个疗程下来六七万的话,很多患者难以负担;与此同时,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轻,杀猪则不一定要用宰牛刀,否则就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高翔主任认为,生物制剂应该用在关键的节点上,比如,有些患者要准备升学考试或者生孩子等,需要比较快地把病情控制下来,此时可以考虑先用生物制剂;相反,若病情比较轻,又无其他特殊情况,则可先用其他药物来治疗,若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再考虑生物制剂也不迟。

  而且,生物制剂也并非长期使用,病情得到控制与缓解后,即可改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药物来维持治疗,保持缓解。所以,对炎症性肠病而言,根据病情调整药物非常重要,也正因如此,患者需要积极的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炎症是否复发,以便及早处理。可见,“定期随访跟用药治疗是同等重要的”,高主任强调。

  通常,在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患者需要一两周或者每月(根据具体病情)随诊一次,抽血复查一下炎症的指标、肝功能的情况、白细胞的水平等等,以了解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随访会密集些;当用药一段时间后,病情比较稳定,此时可每3个月随访以一次,而在这些复诊中,有时候需要查一下肠镜或影像学检查(CT或MR),了解疾病恢复的情况,比如说看看肠道黏膜愈合怎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