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 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4-04-28 07:29:53

导语: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气流运动,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例如,极地环流加强导致极地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增加,造成一些地区异常寒冷;而赤道附近的环流也变得更加不稳定,引发了更为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干旱交替的现象,那么下面就去看看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和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的关系吧!

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

大气层

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是导致气候变化和产生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例如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旱涝异常就与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1951—1966年与1900—1930年相比较的北半球平均气压分布的距平图,可以看出,在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变化,就是北冰洋极地高压的扩大和加强。这种扩大加强对北极区域是不对称的,在极地中心区域平均气压的变化较小,平均气压的主要变化发生在大西洋北部区域,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西洋50°N以北的极地高压的扩展,它导致北大西洋地面偏北风加强,促使极地海冰南移和气候带向低纬推进。

根据高纬度洋面海冰的观测记录,在北太平区域海冰南限与上一次气候寒冷期(1550—1850年)结束后的海冰南限位置相差无几,而大西洋区域的海冰南限却南进甚多,这是极地高压在北大西洋区域扩大与加强的结果。

北极变冷导致极地高压加强,气候带向南推进,这一过程在大气活动中心的多年变化中也反映出来。从冬季环流形势来看,大西洋上冰岛低压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向西南移动的;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也同样向西南移动。与此同时,中纬度的纬向环流减弱,经向环流加强,气压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从1961—1970年,这10年是经向环流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我国气温最低的10年。在转冷最剧的1963年,冰岛地区竟被冷高压所控制,原来的冰岛低压移到了大西洋中部,亚速尔高压也相应南移,这就使得北欧奇冷,撒哈拉沙漠向南扩展。在这一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再加上前述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馈机制,因而造成这一区域的持续干旱。而在地中海区域正当冷暖气团交绥的地带,静止锋在此滞留,致使这里暴雨成灾。大气中有一些微量气体和痕量气体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但对地气系统中的长波辐射(约相当于285K黑体辐射)却有相当强的吸收能力,对地面气候起到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及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的吸收带,图中所列出的CO2、CH4、N2O、O3等成分是大气中所固有的,CFC11和CFC12是由近代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这些成分在大气中总的含量虽很小,但它们的温室效应,对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和能量平衡却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这些成分浓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地球气候系统造成明显拢动,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大气层

据研究上述大气成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自然的发展过程,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种变化有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也有几年到几十年就明显表现出来的变化。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几年到几十年时间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大气是超级流体,工业排放的气体很容易在全球范围内输送,人类活动造成的局地或区域范围的地表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改变全球大气的组成,因为大气的许多化学组分大都来自地表生物源。

大气环流包括哪些

大气环流是对地球大气层的运动以及热量和动量传递的描述。它是由地球旋转、日照、地形、湍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大气环流包括大尺度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大气环流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大尺度的循环系統,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等。这些循环带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了两个大循环系统:北半球和南半球。北半球的大循环系统是顺时针的,而南半球则是逆时针的。

在这个全球模式中,热量从赤道向极地方向传导。赤道气候炎热,空气上升,冷却后向北南两极方向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从而把热量从赤道向中高纬度地区传递。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低气压带,称作“风带”。经常有中纬度地区的风带在东西两侧轮廓分别形成了温带和副极地低压带。而极地地区则因为相对缺乏暖气而形成了极地高压带。

此外,还存在着垂直循环,主要是由热量输送到大气中的对流导致的。对流能够产生晴天和降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空气上升时,其中的水蒸气因压力下降而变成小水滴,形成云。在云中,水滴会继续增长成水滴或冰粒并不断同气流一起上升,最后在高处产生降水,在地面降水后汇总成河流,流入海洋。

总之,大气环流是由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它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和湿度得以平衡,领导了气候和天气的演变。对于人类来说,了解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特点对于实现气象预测、资源开发、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决策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2024-04-28

2024-04-28

2024-04-28